作者:刘志力
2024年7月3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该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活动与科学出版物,旨在为这一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洞察。
WIPO发布生成式AI专利排行榜
该报告根据2014年至2023年间有关生成对抗网络(GAN)、大型语言模型(LLM)、变分自编码器(VAE)、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 ),以及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s)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家族数据,编制了一份详尽的企业排名榜单, 如表1所示:
表1 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榜单
资料来源:WIPO.Patent Landscape Report: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B/OL].[2024-12-19].
https://www.wipo.int/web-publications/patent-landscape-report-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ai/en/index.html
榜单显示,上榜的20家企业中有12家来自中国,4家来自美国,2家来自日本,而韩国与德国各有1家企业入围。初看榜单不免让人感受到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专利数量上的显著优势,然而,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上榜的企业中,如腾讯、平安保险、百度、阿里巴巴等,并非大模型领域内广为人知的核心企业。
专利数量VS技术实力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内享有盛誉的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OpenAI和Anthropic,并未出现在榜单上。
诚然,这些企业的专利数量上可能远远不及上榜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技术实力或市场影响力较弱。实际上,评估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不应仅仅依赖于专利。
正确认识榜单
当前,各类评价体系盛行,各种榜单不断涌现。而这些榜单通常基于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指标和标准来评定企业的表现,为外界提供了一个较为直观且易于理解的参考框架。然而,这种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们往往未能全面地综合考量企业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尽管权威机构发布的榜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且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但在评价一家企业实力高低时,我们应当避免单纯依赖榜单的误区,不能简单地将其结果直接照搬,并以此确定企业的综合实力。
以本文所引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中的排行榜为例,该报告提供了关于各企业在生成式AI领域内持有的专利数量等关键信息,这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来源。但是,在使用这些数据时,我们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虽然专利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家公司在特定技术领域的活跃程度及其创新能力,但另一方面,它并不能完全代表该公司在市场上的实际竞争力或其产品的质量水平。毕竟,很多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其他方式(如商业秘密)来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不是公开申请大量专利。